纺织品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网上纺织品 | 足不出户,做纺织品生意-中国纺织品网-www.tex.org.cn
查看: 1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代白领的观念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纺织品论坛,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代白领的观念差异<br /> <br />&nbsp; &nbsp; [生存价值]&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心目中,存在便是责任。他们因为吃过苦,所以懂得关爱弱小,早早地就承担起责任,也因为责任,对许多事情,他们不得不考虑谨慎,因为责任,变少了很多自我。在上世纪70年代生的人眼里,存在便是机会。“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他们相信,只要有能耐,就会有好出路,自我调节、自我生存的观念比较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说,生存是更加现实,考研出国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人际关系]&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是手拉手走过来的人,知道什么叫扶助,因此更注重也更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过,他们的交往人群下限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多个朋友多条路也许是交往的隐含话语吧。相对来说,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白领与人交往的功利性没那么强。凡是可以聊得开、谈得来的,他们都爱去结交,无论是比他们年长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而上世纪80年代生的人对人际关系最为淡薄,他们的交往可能仅限于恋爱、交友,而很少在同事中找得到同行者,甚至还被认为是“目无师长”。&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金钱观念]&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上世纪80年代生的人不管是打工还是求职,第一个关心的就是薪水,在此基础之上再去考虑其它条件或要求。他们袋里有50元便敢去买500元的东西,不管这东西值不值500元,他只要喜欢。40岁的人成长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被循循善诱的是“节流”,而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成长于市场经济背景,没人教导也懂得什么叫“开源”。市场经济给上世纪80年代生的人的冲击是很强烈的,他们比以前的任何一代对工作和金钱的欲望都要大。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一时还接受不了这种消费观,他们更强调的是一分钱一分货,但他们由衷羡慕后者所处的这个时代。相比之下,上世纪70年代生的人就潇洒得多,“我做到最好了,老板该给我多少就给多少,花完了再挣。”&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工作成就感]&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到了跟老板一般大的年龄,上世纪60年代生的人做事已有自己的准则,心目中已有标尺,知道自己做到哪里才算是最好的,无需老板或其他人予以评价。上世纪70年代生的白领则比较看重上司的评价,所以工作上往往精益求精,因此也容易获得赏识。而上世纪80年代生的人心里也有个准则,但这个准则不以经验为基础,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照着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所理解的别人的经历为模板去做,结果差不多就行。这一年代的人对找工作的态度也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一种是被竞争推着走的,另一种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找的,只要快乐,能养活自己就好,他们可不大愿意用加班来获取老板的好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 10:48 | 只看该作者
80年代的白领<br /><br /> <br />&nbsp; &nbsp; 理想之后是梦想&nbsp; &nbsp;&nbsp; &nbsp;<br />&nbsp; &nbsp;<br />&nbsp; &nbsp;(京儿:24岁,高中语文老师)&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br /><br />   第一印象中,京儿是个成熟的女生,她也坦言,其实自己并不像一个地道的新生代。这个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独生女,是个有满脑子想法的人。&nbsp; &nbsp;&nbsp;&nbsp;<br /><br />  当老师是京儿自小的理想,如今真的实现了。大学毕业后,她当上了高中老师,对着一班高中生,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京儿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她体验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再也不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那样,老师问一个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愿拘泥于传统的京儿尝试让学生们进入角色,编排了许多课本剧,还拍成录像、刻成光碟。京儿还常带学生去公园进行拓展训练。这个老师,跟人家不大一样呢。&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京儿觉得,这个时代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她不愿成为一个固步自封的教书匠。学生时代她就是数家报纸和杂志的兼职撰稿人,她热心于当代艺术,也喜欢钻研心理学,更喜欢背起背包游走四方。如今她想跟朋友一起成立图书工作室,为那些热衷于写作的人们提供成长的土壤,为他们的作品做市场定位。京儿说,教书是她的理想,工作室是她的梦想,如果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实在是件很好的事情。&nbsp; &nbsp;&nbsp;&nbsp;  &nbsp; &nbsp;&nbsp;&nbsp;  <br /><br />   学历挑战资历&nbsp; &nbsp;&nbsp; &nbsp;<br /><br />&nbsp; &nbsp;(李蜜冰,24岁,研究生毕业,目前就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赶上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李蜜冰小小年纪便知社会竞争的激烈,虽然入学时她读的是专科,但大学这几年可没虚度,先是拼命读书专升本,读完本科后又上了研究生,读研期间考到了律师牌照。 <br /><br />&nbsp; &nbsp; 毕业后李蜜冰被聘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她原本以为凭她的学历足可以应付工作了,谁知现实远没有想象那么简单。起先她跟着一个前辈,虽说前辈人际关系广,业务也挺出色,但李蜜冰总觉得他理论水平低,于是忍不住引经据典与他辩论,前辈辩急了就跟她拍桌子。还没过实习期李蜜冰就转了律所。转了新律所,李蜜冰仍然稚嫩,交际圈小,也缺乏实战经验,律所还是指定前辈带她,历史再次重演。后来李蜜冰终于转到了一家可以让她单干的律所了,但从业半年了,仍找不到一单业务,偶尔别的律师腾不出手转给她办的案子也干得勉强。一下子李蜜冰找不到方向了:现在是“资历”时代还是“资格”时代?&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一位年长的律师告诉李蜜冰,新人应当谦虚谨慎,做律师这行有这行的规矩,经验和实战是更重要的,这些都需要跟着前辈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欲速则不达。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 10:49 | 只看该作者
70年代的白领<br /><br /> <br />&nbsp; &nbsp; 我“炒”了大学&nbsp; &nbsp;&nbsp; &nbsp;<br /><br />&nbsp; &nbsp;(卫宁,29岁,高中毕业,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的卫宁是独生子,4岁的时候,父母怕他跑出去玩磕着碰着,就把画笔交到了他手里。在众人的夸奖鼓励下,虽然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卫宁还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锁定画画。高中毕业后,他先是考上了一间成人大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因为对专业没兴趣,功课让他头昏脑涨,他“炒”了学校。后来他又考了美院的绘画专业,因为课余听一位老先生的讲座,觉得那更适合自己,他干脆再次“炒”了学校,转做了老先生的“私淑”弟子。于是,至今他的最高学历仍是高中。&nbsp; &nbsp;&nbsp;&nbsp;<br /><br />  卫宁挣的第一笔钱是700元,为一家杂志画插图,从此他干上了自己热爱的画画的活,给杂志社画过漫画,也给书商画过动漫故事。比较稳定的时候,他一个月挣1500元,人家管吃管住,即使如此卫宁说他还能给妈妈家用,因为自己欲望很少。2000年的时候,卫宁有了可以直接连接电脑进行创作的压感笔,那也是他定义自己真正开始工作。虽然还是打零工,收入忽高忽低,好的时候公司请他画插图、卡通还有预付金,最大的一单活挣过5万元。大半年前,卫宁开始在目前就职的广告公司工作,他负责给同事的广告文案画插图。在与同事的和谐相处中,他说他正在变得不那么“老土”。卫宁是个充满童心的人,在他的漫画里充满天真的想象。他热爱游戏,喜欢在角色扮演的游戏里,按照公平的竞争规则攻城略地取得胜利。如今他正在学习三维动画,他说他的理想是去游戏或动画公司做美工。在70年代出生的白领里,卫宁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他逐渐接近着他所热爱的事业。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 10:51 | 只看该作者
60年代的白领<br /><br /> <br />&nbsp; &nbsp; 渴望成就的年龄&nbsp; &nbsp;&nbsp; &nbsp;<br /><br />&nbsp; &nbsp;(董,广告公司老总,42岁)&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br /><br />  “ 42岁的我老了么?”董经常这样问自己。 <br /><br />&nbsp; &nbsp; 那一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了南中国,打算凭着一腔热血打拼天下。他先是进了一家人人羡慕的国有企业,在办公室负责广告宣传画、编辑杂志。在业务上他游刃有余,很快被提为办公室副主任,成为老总眼里的业务骨干,并被多次暗示要做正主任的接班人,那时他35岁,家有贤妻爱子,生活美满,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nbsp; &nbsp; <br /><br />   虽然日子过得蛮殷实,董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一个同窗好友的电话使他的思想起了变化。那天华来了电话,他们已经近10年没见过面了,华几年前来了广州,开了间广告公司,已在业界小有名气,钱也赚了不少,开着一辆新车。董那天跟华相见,喝了个酩酊大醉,第二天董头疼得很,他清楚自己为什么头疼。而华对他说了不止十次的“出来自己干吧”在他脑海里一直响个不停。想想在学校的时候华的能力并不比自己强,没想到十年不见华意气风发志得意满。“我太窝囊了!也应该自己出来干。” <br /><br />&nbsp; &nbsp; 董的念头被妻子泼了一头冷水:“你都35岁了,家里有老有小,还出去干什么?”董冲口而出:“我想成功啊!”经过数次内心挣扎,董终于递了辞职信,走出公司大门的时候,虽然有人为他即将到来的提拔惋惜,但董觉得一身轻松。他先是跟着华干,时机成熟的时候又离开了华的公司,到银行办了房屋抵押贷款,创了自己的事业。他越干越起劲。&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br /><br />   生于逆水行舟&nbsp; &nbsp;&nbsp; &nbsp;<br /><br />&nbsp; &nbsp;(高萍,35岁,保险业务员)&nbsp; &nbsp;&nbsp;&nbsp;<br /><br />  自从生了孩子后,在人们眼里,高萍算是跟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告别。在大学里高萍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进了银行,这在当时挺招人羡慕的,薪水不低,就是累,经常加班。后来她跳槽到了一家旅游公司当会计。没多久,她干脆申请去当导游了。&nbsp; &nbsp; <br /><br />   开始还新鲜,但很快高萍又厌倦了这份工作的居无定所。干了两年,她辞了职,然后结婚生子。32岁的时候她觉得全职太太的生活是繁琐而幸福的。然而,每次大学同学聚会高萍都觉得失落。别人的生活似乎很精彩呢,过去睡在自己上铺的美玲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了,相比之下自己的幸福似乎太家常了。想想看每次聚会她都要早早退场,就怕孩子在家哭。再后来高萍干脆不去参加同学聚会了。&nbsp; &nbsp; <br /><br />   孩子3岁了,家里有老人带着,基本上不再粘着妈妈。高萍想出来再找一份工作,一来打发无聊,二来也要给孩子攒些读书的钱了。家里总靠丈夫一人支撑有点困难。但退出职场好几年了,乍一回头还真的有点不适应。按着报纸上的招聘启事挨个打电话过去,都没有回信。最后看到了一家保险公司招精算师,对方叫她过去面试,人力资源主管看了她的简历,终于还是摇摇头说:“抱歉,这个职位需要的资格证书和工作经验你都没有,要不你进我们公司当业务员怎么样?”碰了几次壁,高萍觉得再也经不起折腾,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从业务员做起。不过,高萍却不甘心就此认命,她决定先干着,等孩子上幼儿园后再去考资格证书,再搏一次。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nbsp; &nbsp; <br /><br />&nbsp; &nbsp;&nbsp;&nbsp;抓住机会勇往直前&nbsp; &nbsp;&nbsp; &nbsp;<br /><br />&nbsp; &nbsp;(何,32岁,即将取得MBA学位,现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br /><br />  何自小就不认命,虽然早年间大学本科毕业生颇为抢手,但抱着“铁饭碗”的他并不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最终理想。于是,在单位里活儿不是很忙的时候,他开始苦学英语。等英语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他想,该到出来闯闯的时候了。&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何的想法遭到了家人亲戚的极力反对,大家觉得原来的单位好端端的干嘛跑出来呢?再说那时的外企工作又累,淘汰率又很高,出来不是自讨苦吃么?然而出来闯闯的想法在何的脑海中已是呼之欲出了,他认为只要有能力,没什么不可能的。最后,他勇敢地冲出了安稳的桎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都豁出去了,只要有机会便勇往直前。&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事实证明,何当初的想法没错,出来闯使他活得更为充实。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何进入了一家外企,先是从销售业务做起,当然,原来的工作经验也没白费,何凭着准确的判断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地创出好业绩来。很快,何做了销售主管。&nbsp; &nbsp;&nbsp;&nbsp;<br /><br />  但是何的脚步并未停止,他不断关注着职业发展的趋势,到高校里进修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课程,积累了更多的工作业绩后,何再次跳槽。在新的环境里他干得如鱼得水,但他知道,如今的职场,不学习不进步就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2002年他开始攻读MBA,边工作边读书自然是辛苦,全班30个同学,今年只有何跟其他8个同学顺利过关,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他就是这样一直在努力,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
5
发表于 2004-11-3 15:50 | 只看该作者
“手拉手走过来的人,知道什么叫扶助,因此更注重也更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br />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再也不存在了?
6
发表于 2004-11-11 11:02 | 只看该作者
在工作中,手拉手的年代是已经过去了!<br />也许在朋友、亲戚中,<br />还有那么些存在着吧
7
发表于 2004-12-1 12:00 | 只看该作者
已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纺织品论坛-中国纺织品网 ( 浙ICP备11054028号

GMT+8, 2025-1-8 11:30 , Processed in 0.744327 second(s), 20 queries .

BBS.TEX.ORG.CN 纺织品网,纺织品论坛是中国最大的纺织论坛社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邮箱:web@tex.org.cn 业务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8029228 纺织QQ群:35733500
    客服热线:纺织品网客服电话 |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路(中国轻纺城)
    Copyright© 2007-2020 WWW.TE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纺织品网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