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网上纺织品 | 足不出户,做纺织品生意-中国纺织品网-www.tex.org.cn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为何要炒“无抗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2-23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纺织品论坛,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何要炒“无抗奶”<br /><br />作者:联纵智达<br /><br />牛奶行业从来没有像这几个月这样引人瞩目,一个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名词-无抗奶频频见诸媒体。无抗奶风波从今年4月开始,经历了5月观望,6月沸腾,7月制止,8月悄然淡化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无抗奶事件爆发事出有因,无抗奶风波最终被压制也是一种必然。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由这一点切入,我们对中国的奶业现状应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br /><br />光明挑头<br /><br />  专家认为:乳牛生病了,在注射药物后,七日内在身体中会残留抗生素。这样在这期间产出的奶中会含有残留抗生素,人体长期服用会产生抗药性,免疫能力就会下降。故不含抗生素的牛奶,就叫做“无抗奶”。<br /><br />  光明乳业认为:“无抗奶”就是不含抗生素的牛奶,常年服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使致病菌在人体内产生耐药菌株,一旦得病再使用抗生素就会降低疗效。部分对抗生素敏感的人群还会导致过敏反应,严重的将造成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失调,直接影响人体健康。<br /><br />  而某些厂家则说:所谓“无抗奶”是指含抗生素不超标的牛奶,而不是绝对不含抗生素的奶,我们生产的牛奶抗生素含量都在国家相关标准的许可范围之内,因此都是“无抗奶”。为此,他们举出了美国奶业关于抗生素的标准:每毫升牛奶中,其含量不得超过0.006国际单位。<br /><br />  说到“无抗奶”事件,我们的目光不能忽视光明和它的当家人“铁娘子”王佳芬。从1995年开始,光明走出上海,接连开设了6间工厂。每一个地方都如法炮制:收购当地厂家,利用当地资源,输出光明的人力与技术。光明乳业连续11年全国销量第一,平均年增长30%以上。<br /><br />  今年4月,“铁娘子”王佳芬在国家经贸委市场司召集的乳业巨头会上宣称,光明将在上海实现“无抗奶”,并推广“无抗奶”概念。对于为何率先提出“无抗”概念,光明方面表示,光明并没有炒作,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出了“无抗”产品。据称,光明很早就提出了“三保”(保新鲜、保营养、保安全)的企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消费者承诺其产品全部做到“无抗”。<br /><br />风云骤起<br /><br />  当上海光明推出“无抗奶”概念后不久,其它乳业巨头令人寻味地站在各自立场纷纷发话。<br /><br />  伊利老板郑俊怀明确地说,“有抗”和“无抗”是一种炒作,业内不要把精力放在炒作概念、打价格战和互相倾轧上,这对中国乳业发展极其不利,非但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相反只能对奶农增收起严重的消极作用。<br /><br />  其实,早在2001年底,作为中国乳业首批入埠香港的伊利产品,就一次性通过了香港卫生署的层层检验,其中就包括对残留抗生素含量的检验。看来,伊利“看淡无抗”的确是有其过人之处的。<br /><br />  当光明对“无抗奶”的宣传日益高涨时,三元说:“‘无抗奶’战略的制定,我们比光明更早两三年”。据三元介绍,自2000年起,三元每年为推广“无抗奶”要倒掉3000多吨不合格牛奶。可以说,为了“无抗奶”,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如今,“无抗奶”在光明的手里炒得火热,三元不仅顾着心里的痛,还要抓紧时间亦步亦趋地再推“无抗”概念。 <br /><br />  为了让抗生素含量符合标准,国外奶业企业都从奶源抓起:给每头牛编号并建立对应的健康档案,将患病或打针吃药的牛从健康牛群中隔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奶源“无抗”。这是一项艰巨繁琐并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作,美国每年由于使用抗生素治疗奶牛疾病而弃奶的损失达20亿美元。业内的人士分析,不仅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得起,包括三元在内的大企业都不愿拿出这样一大笔钱。<br /><br />  有趣的是,据中国消协针对奶制品含有害物质的检测数据表明,抗生素含量最低的牛奶竟然不是猛打“无抗”牌的光明与三元,却是一直在这场战争中默默无闻的伊利和蒙牛。业界人士分析:对伊利和蒙牛而言,目前只需打“来自大草原”这张牌,对于所谓的“无抗奶”,坐山观虎斗已足矣。<br /><br />  让伊利和蒙牛不愿过早“涉水”的原因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市场。光明与三元不过是一方霸主,欲蚕食全国市场,“无抗奶”是其扩张过程中最好的一个机会。<br /><br />  紧随这些乳业巨头之后,福建最大的乳品企业—长富宣布只卖“无抗奶”,南京奶业声称自己的原奶将按“无抗奶”的标准来收购,已经被北京三元收购的上海全佳,更是在自己的DHA牛奶上标明“采用优质无抗生素鲜奶制成”,武汉友芝友自年初开始利用当地国有农场奶牛统一圈养的优势向“无抗”过渡,炒作“无抗奶”概念。<br /><br />消费者的恐慌<br /><br />  在4月光明乳业推出“无抗奶”概念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保持沉默。直到6月下旬,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开始向有关乳品企业“打招呼”,媒体上的“无抗”报道一度沉寂。7月17日,权威新闻机构一篇有关“药奶”报道突然重磅出击,使形势陡然逆转。<br /><br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这给消费者带来空前的恐慌。这件事开始是国内厂家进行商业炒作,目的不过是打击竞争对手而已,但后来有报道说牛吃药,人吃奶,吃多了甚至致人死命,我看就很夸大其词了。一个人吃一年有抗奶的药物残留,还不如打一次抗生素(指青霉素、连霉素等)在体内残留的多。再说,全国到底有多少奶牛打了抗生素?打了抗生素的奶牛又残留多少药物?这些基本数据目前并没有人调查清楚,媒体随便做这种报道是很不负责任的。”有些报道还特别提到一些外资乳业品牌,这背后是否有国外大财团支持很难说,而某大学个别接受采访的专家称,据查实是研究兽药的,不排除推广其兽药的商业意图。<br /><br />  去年初卫生部门曾对市场上135份鲜奶和60份奶粉进行检测,其结果是:135份鲜奶中有30份含残留抗生素,阳性率达22%;60份奶粉中2份有抗生素残留,检出率为3.3%。这说明国内“无抗”乳品所占市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br /><br />  对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厂家做到100%无抗”,宋昆冈表示:“100%无抗纯属商业炒作”。他解释说:乳品共有20多个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卫生指标,其中“无抗”指标仅仅是13项卫生指标中的一项而已。1986年国家正式发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仍然是国家强制性一级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至今依然有效,而去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对鲜乳卫生要求“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这只是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所以,不能说无抗就是安全的乳品,有抗就是不安全乳品。<br /><br />  宋昆冈不能肯定的是,设在国内的外资乳品企业在国内采购原奶是否也坚持无抗,然而业界公认的是,无抗是国外乳品企业采购当地原奶的通用标准,也是乳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那么这场由国内厂家发起的“无抗”风波,是不是为国外同行做了一个免费广告?<br /><br />7月31日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协会举行了“有抗奶无抗奶问题”报告会,会议公布的《有抗奶无抗奶报告》向业界表达了两点非常明朗的倾向:一是炒作“无抗”概念没有意义,乳品企业不要再炒了;二是“有抗”依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费者不必恐慌。不久,中国绝大多数牛奶企业陆续在一份《承诺书》上签字,其中第四条更加严厉规定“对有欺诈行为(标注无抗,而查处有抗生素残留)的企业向新闻媒体曝光。”于是一场纷争,一场闹剧至少暂时降下了帷幕。 <br /><br />“无抗奶”事出有因<br /><br />  “无抗奶”事件是中国乳业“洗牌”大战的一个信号。该事件与中国乳业这几年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包括资本运作,市场布局重新划分,奶源大战,地盘大战和技术大战等等。<br /><br />  实际上,中国的乳品需求从奢侈品到大众食品只是近年的事,1990年乳品消费总量为484万吨,人均消费4.4千克;2000年乳品消费总量为962千克,人均消费7.64千克。1990-2000年10年间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5.67%。进入2001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不衰。<br /><br />  据中国奶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牛奶产量为827万吨,但人均占有量仅为6.4公斤,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欧美达到了300公斤,印度人均占有量都达到了60公斤。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曾经算过一笔账,假如一人一天能喝上一杯200毫升的牛奶,全国牛奶总产量应达到9000万吨,但是现在的产量只是这个数字的十几分之一。这样的数字难免让人沮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正是这种巨大的差距说明我国奶类市场潜力巨大,蕴藏着诱人的商机,使中国乳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1995年起,国外乳业巨头纷纷以量大、质优、价廉的优势打入中国市场,至今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到位,外商投资的乳品企业甚至已达45家。<br /><br />  而更重要的一个信号是,入世以来,进口奶粉每吨又降了30%。也就是说,去年11月份每吨2.8万的进口脱脂奶粉,现在仅为1.8万元。有关专家更直言:5年后国内99%的乳品企业可能都要面临价格带来的危机。<br /><br />我国目前奶加工企业有1500余家,乳制品企业1000多家,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的企业却只占5%,大部分在20吨以下。这种现状使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低产量、低质量、低效益的“三低”状态。国家轻工业局一位人士说,尽管中国乳业已形成了光明、三元、伊利等一批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但总体情形是企业规模不大,有点像啤酒业,地方品牌割据市场。 <br /><br />资本运作、奶源大战与技术革新<br /><br />  正值各行各业涌进我国乳品市场,欲做行业巨头四处“圈钱”之时,光明乳业已率先获得了资金支持。8月底,首发新股的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上市挂牌仪式。继伊利之后,我国又一个乳品巨头进入了本土资本市场。而在光明身后,是同样早就过了辅导期的河北三鹿和北京三元。这次股票上市,共为光明筹到9亿多元人民币,光明至少可以拿出8亿多元做具体的项目投资。显然,这些项目的建成对光明乳业市场地位的巩固以及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r /><br />  有确切的消息称,三元公司继成为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的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之一后,曾获得过2亿多港元的募集资金,现在正在争取在A股市场上市,目前已经结束辅导期,预计很快也会完成上市工作。三元拥有近50个乳品连锁店,并已进入福州、深圳、太原、沈阳等20多个城市。2001年1月,北京“三元”以990万美元收购广东“麦当劳”中方股权(50%),是麦当劳食品公司的唯一的中方股东。<br /><br />  另有消息透露:蒙牛在2001年8月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一年,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已经可以准备上市了,但在哪里上市仍需考虑,香港上市更规范,但鉴于香港股市的现状,募集的资金会少一些,而在国内A股上市可能容易一些。<br /><br />  这么多的资金流向乳制品行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它产生更大的效益。由于中国乳制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乳业资本的厮杀更多地集中于奶源争夺、市场抢占和技术革新等方面。<br /><br />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就成为龙头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产品中的技术创新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它包括提高原料奶的质量甚至是保持其独特性以及开发深加工产品。<br /><br />  中国入世以后,潜力巨大的中国乳品市场正在酝酿中外企业的“入世”竞争。将国内奶源“先抢到手”,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乳品企业最先想到的竞争策略。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宣布,它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年产200万吨生奶的奶源基地。<br /><br />  而在近几年,奶牛饲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得更多农户有加入的可能,未来基地型奶源会进一步扩张。此外,由于城市周边建设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城市型奶源的建设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城市型奶源的垄断壁垒更高。<br /><br />  据专家分析,由于鲜奶、酸奶等液态奶的原料供应链不可能很大,所以外国公司如要大规模进入中国乳业市场,就只能向中国的奶源基地采购。所以抢在外国公司前面,将国内奶源基地先控制在手里,不失为一种“源头竞争策略”。上海光明乳业早在6年前,就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富裕县等地,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进行奶源基地的全国性布局,提出在光明原有20万吨奶源的基础上,在中国北方地区再建20万吨奶源基地。至去年年底这一布局基本完成,上海光明当年全年的生奶收购总量达到45万吨。<br /><br />  中国其它各大乳品企业在全国的“奶源争夺战”全面打响。三元把目光投向了25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后一块无污染的天然大牧场呼伦贝尔大草原。去年,他们收购了海拉尔市的乳品厂,与满洲里方面合资成立“内蒙古满洲里三元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元出资1350万元,占新公司注册资本的90%。<br /><br />  伊利在黑龙江省大庆杜尔伯特县组建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日收鲜奶量已达100吨以上,奶粉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00吨。光明、三鹿等企业也在采用这种方式,光明和三元甚至打算在澳大利亚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br /><br />  各企业不光在奶源上大肆争夺,同时也在实施“用技术做奶源”的轻资本投资策略,“把养牛的生产管理能力变成技术和服务专利”是实现奶源快速扩张的最佳捷径。王佳芬认为,奶源固然重要,但决胜中国奶业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创新。<br /><br />  三元投资2.2亿元及时对加工厂进行技改和设备更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科研、培训和中试基地,投资1.1亿元的建液态奶生产基地,总投资7000万元建发酵奶基地,投资2800万元建奶粉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的厂房、设备、工艺堪称一流。很显然,如何更快地筹集资金是占据竞争“桥头堡”的关键。<br /><br />  据了解,伊利北京乳品厂以生产中高档保鲜奶和酸奶为主,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牛奶200吨,主要生产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全自动化控制,二、三期工程将陆续进行,资金投入不会低于一期。也就是说,两年多的时间内,伊利要在密云砸进去三四个亿。<br /><br />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其实,无抗奶之争,仅仅是奶业这些深层竞争在表面上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br /><br />反思<br /><br />  虽然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跨国乳业集团过半数已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中国乳业近期的“奶源大战”、“无抗奶大战”中,雀巢、达能等国际巨头似乎“按兵不动”,没有大的举动。专家提醒说,由于中国国内乳业市场格局尚未最后定局,中国乳业企业的兼并整合还刚刚开始,所以为了避免付出太大的市场成本,这些跨国乳业巨头有可能正在静待时机,等到中国乳业巨头真正“浮出水面”,乳品市场的扩展真正进入“快车道”,再通过资本运作等低成本手段控制市场也不迟。<br /><br />  乳业是一个全球竞争的产业,这个概念不能单从产品的角度来理解。从液态奶和奶粉的保存期限来比较,很多人会认为奶粉市场受国外产品和国际竞争的冲击大,而液态奶产品受冲击就相对小一些。但是事实上,人们更应当从资本、技术和品牌角度来观察这种全球化竞争的含义。<br /><br />  虽然历经种种大战,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乳业格局的真正定型还需走上三五年,概念竞争对国内大部分乳品企业的冲击不会很大,中国的乳品市场更不会因为某个概念而引发颠覆性的变化,真正你死我活的“肉搏战”应表现在资本市场的争斗上。目前乳品企业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在品牌、资源和规模上已不再是一个层面上的竞争,不同属性不同梯队的乳品企业在其发展的定位上也各有不同,乳业巨头们考虑更多的是市场的布局问题,为争夺乳业的第一把交椅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这类的乳品企业旨在通过何种方式去吸引资本力量介入乳业市场,上市、融资、收购中小型乳品企业、购买奶源成了他们案头上的头等大事。而其它的二三流乳业企业最大的问题便是生存,如何保住现有市场、如何避开乳业巨头们的锋芒、如何在区域市场上与外来品牌一争高低,这是行业整合前的准备期的表现。<br /><br />  这次“无抗”之争,从某种程度上说纯属一种低层次竞争。这场风云虽然给中国乳业进程带来一点波折,但促使国人对乳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使业内重新自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纺织品论坛-中国纺织品网 ( 浙ICP备11054028号

GMT+8, 2024-11-15 12:50 , Processed in 0.093547 second(s), 21 queries .

BBS.TEX.ORG.CN 纺织品网,纺织品论坛是中国最大的纺织论坛社区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邮箱:web@tex.org.cn 业务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8029228 纺织QQ群:35733500
    客服热线:纺织品网客服电话 |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路(中国轻纺城)
    Copyright© 2007-2020 WWW.TE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纺织品网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