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论坛
标题:
涤纶重现性续论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4
标题:
涤纶重现性续论总结
<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涤纶重现性续论<br /><b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PMingLiU "><b>在07/03-19zim先生</b><a href="http://www.dyebbs.cn/bbs/viewthread.php?tid=3087&extra=page%3D1" target="_blank"><font face="Tahoma "><font size="2"><font color="#333333"><b>请教色郎先生~涤纶纱线染色重现性问题</b></font></font></font></a><b><font face="Tahoma "><font size="2"> </font></font>7个问题,问的</b></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font></font><br /><b><font size="3"><font face="PMingLiU "><font color="#000000">太好;其实</font><font color="black">我在纱之同时要谈涤纶的重现性问题,有特别申明只叙述纱</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不含布;</font></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当然涤纶纱与布重现性的重点几乎一致,只是布较纱更多的因素。</font></font></font><br /><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当初没有考虑到纱线有高捻度的问题,这种问题与布的高密度组织布(组织防水布)/或超细纤维/或涤纶垃链布带‥‥有类似的升温速度的问题,升温速度会影响重现性。</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 </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兹将您的问题解答如下:</font></font></font></b></font><b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b><font size="3"></font></b> </font><br /><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tyle="font-size: 12px"><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首先要说明涤纶的染色原理:</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涤纶的纤维是〝多元脂高聚合物〞染色是借用提高温度让高聚合物的分子</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间隙膨胀,胀大到染料分子可以塞入最后卡紧在〝高聚合物的分子〞间隙内</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而达到染色的目的。而染料在液中不停的运动,温度愈高运动愈快,(这是物理</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学的分子运动),而染料分子外形不是正圆,故刚初进入纤维间隙时并不是很吻合的卡紧,只是轻轻的卡着,因分子移动而卡紧有的会重回染液,再找可卡紧的位置、等到染色完毕,染料大部份都可找到卡紧的位置,剩下约2-4%残留在染液中而达到最后平衡的状态(残液%依浴比而有不同)。</font></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 </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用学术上的用语叫〝附着〞>接着是〝渗透固着〞;</font></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在关键时段</font></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font></font><font color="#000000"><b><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font></font></b><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备注</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font></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就是温度到达某个阶段,分子膨胀间隙大到染料可以卡到,这段时间叫〝关键时段〞。故所谓的刚初的卡到就〝附着〞接着后面的更高温且拖延时间,是让〝高聚合物的分子〞间隙更大且更好翻动染料分子卡紧在分子间隙里,卡不紧的就重回染液,再去找可卡紧的位置,这个卡紧固着过程就叫</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渗透固着〞它有均染和固定染料的作用。</font></font></font><br /><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10pt">(</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10pt">因此我在很多报告中建议,严格控制</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关键时间(时段)〞来防止染花,而不是加强恒温来弥补染花)</font></font><br /><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10pt"></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 ">①</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其原理是染料在〝关键时段〞升温较慢,让高聚合物的分子间隙慢慢展开,</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而染料不会大量快速疯狂完全染着于纱的表面,由于升温慢则染料流经纱的表面一部份吃到表纱,一部份染料在穿透入内部的过程中,没有被表面抢走,让纱的内部也有机会吃到染料这时所谓吃到染料就是〝附着〞。</font></font></font><br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font size="3"></font></font></font><br /><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 ">②</font></font><font color="black"><font face="PMingLiU ">附着染料60-70%只是轻微的翻动,来不及飞出就卡紧在同一个分子间里。,</font></font></font><br /><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12pt">剩下40-30%飞出去找其它分子间隙做〝渗透固着</font></font><font face="PMingLiU "><font style="font-size: 9pt">〞</font></font></font><br /></font><br /></font></font></font></font><br /></font>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5
以下是你的叙述及问题点:<br /><br />标准曲线是:直升90℃>90℃×5分>90-130℃ 1.2℃/分=34分>130℃×30(分)<br /> 使用染料 B-79 R-167 O-30 染中深色 <br /><br />1).缸内压力只有2-2.5㎏/㎝2 正常是2.8㎏/㎝2颜色偏浅且偏红(黄)<br />2)蒸气不足延到10-50分才能将一缸染完成,所染出颜色会偏红<br />3).染缸流量大偏蓝流量小偏红<br /><br />●依上面状况来推论*备注B-79染中深色应130℃保温40-60分才能吸足<br /> R-167染中深色应126-129℃保温40-60分才能吸足 <br /> *备注:●实际应在化验室做〝分段取样试验〞才能得到眞正数据,而<br />〝130℃保温40-60分才能吸足〞;及〝126-129℃保温40-60分才能吸足〞只是推论<br /> ●请参考〝染料之染色曲线与液流染色机之间关系〞中的〝分段取样试验〞<br /><br />以第1)的问题来解释:〝偏红而且偏浅〞<br />●缸内压力只有2-2.5㎏/㎝2 正常是2.8㎏/㎝2颜色偏浅且偏红(黄)<br />漏气一旦发生压力下降,这时缸体主循环泵浦(Pump)发生〝空蚀现象〞即是空转,染液流量极低几乎循环泵浦染液全部气化充满了蒸气。但供应蒸气够或外界空气加压足够时,泵浦又回复正常〝空蚀〞流速变得很慢几乎停止,所以温度探针附近温度仍然是正确(因温度感应探针通常设在蒸气交换器附近)实际上染缸内部温度已经下降到130℃以下,温度程控器仍然感应温度正常。<br />这个时候实际现像是:温控器染色的总时间没有改变,但在恒温的时段实际内部温度会像波浪状的漂浮,而外面温控器没法显示出来;漂浮的时候,应有低于<br />126℃的状态,<br />用数学表示如下:<br />①(温度在126-129℃)+(确实到达130℃)的时间)=染R-167〝渗透固着〞的时间<br />②(确实达到130℃)的时间=染B-79〝渗透固着〞的时间<br />③正常染色(130℃)的标准时间=30分=标准的R-167时间或B-79〝渗透固着〞时间<br />故③的时间>(大于)①染R-167〝渗透固着〞时间>(大于)②染B-79〝渗透固着〞时间<br />偏红:因为R-167〝渗透固着〞的时间长于染B-79〝渗透固着〞的时间<br />偏浅:因为R-167或B-79都短于标准。<br />(应该在130℃恒温时间有低于126℃的状态所以R-167也会浅于标准状态的颜色)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6
以第2)蒸气不足延到10-50分才染完所染出颜色〝偏红〞<br />实际温度状况是:<br />a.在130℃之前发生蒸气不足时,温度很困难到达130℃,<br />●本来是1.2℃/分升温速度变成1.0℃/分或0.8℃/分甚至更慢,因此花很长的<br />时间来通过126-129℃(必定长于通过126-129℃标准曲线所需的时间)<br />●达到130℃恒温时间同于标准流程时间<br />b.在130℃到达之后才发生蒸气不足<br />●130℃恒温成漂浮状的曲线,温度下降微电脑温控器会自动停止计时,等到温度<br /> 达到130℃之后又会恢复计时‥‥不管如何总共停留在130℃之时间总合必<br /> 必定有30分钟;<br /> ●而有很多的时间徘徊滞留在126-129℃的状态,(也许更低于126℃)因此在这个染色流程里,恒温以前通过126-129℃的时间与标准流程相同,再加上前述130℃之后徘徊滞留在126-129℃的时间总计,当然超过标准流程<br /> c.在130℃到达之前或达到130℃后两时毁发生蒸气不足(以下不再赘述仅作结论)<br /> 经计算‥‥总共停留在130℃之时间总合必必定有30分钟。<br /> 以及‥‥徘徊滞留在126-129℃的时间总计,必然超过标准流程。<br />不管是a/b或c的总结<br />徘徊滞留在126-129℃的时间总计,当然超过标准流程<br />而共停留在130℃之时间没有增减必定有30分钟;<br />①温度在126-129℃)+(确实到达130℃)的时间=染R-167〝渗透固着〞的时间<br />②(确实达到130℃)的时间=染B-79〝渗透固着〞的时间<br />③正常染色(130℃)的时间=30分=标准R-167时间或B-79〝渗透固着〞的时间<br />正常的蓝光:染B-79〝渗透固着〞的时间同于标准之故。<br />吸收更多红色故偏红:因为R-167〝渗透固着〞的时间长于标准时间,况且时间<br />太短残液太高;因此长于标准时间更多残液中的染料仍然可以〝渗透固着〞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7
以第3)项解释.染缸流量大偏蓝流量小偏红<br />●以涤纶低弹性丝与加捻的纱线来做比喻:把纱放大来看<br />〝涤纶低弹性丝〞有如未搓捻的麻绳很松散,染液很容易流经每一纤细单丝<br />〝加捻的纱线〞就有如做完工的麻绳很紧密,染液很困难流经每一纤细单丝<br />把这两种缠绕在纱筒上你就可以比较出来两者染色的难易度,及问题所在。<br />●前述染色原理先是〝附着〞于纱线的外表,接着进入〝渗透固着〞约有60-70%在原间隙间翻动而固着,剩下约30-40%飞出去到另外间隙,其飞出去比例依染料分子量,及其几何形状而有所不同;染料分子量小,或愈趋近圆球状的几何外形愈易于脱离分子间隙,由您现像看出R-167分子量应较小于B-79虽然S-Type但较偏向SE-Type(均染型)。<br />配方中B-79分子量较大也是S-Type但偏向SF-Type;也可比喻说是B-79原地固着率68%转移到他处固着率32%<br />配方中R-167分子量较大也是S-Type但偏向SF-Type;也可比喻说是R-167原地固着率63%转移到他处固着率37%<br />(以上%百分比相对值仅作为解说用途)(眞正数值应经化验室测试才知)<br />●依你的染料染色曲线应为:B-79 R-167 O-30中深色我建议改变如下:<br />工厂自订标准曲线是(直升90℃)>90℃×5分>90-130℃ 1.2℃/分=34分>130℃×30分<br />改为曲线(直升90℃)>90-110℃ 1.5℃/分=14分>110-130℃1.0 ℃/分=20分>130℃×45分<br /> 以上两曲线时间只差10分钟均染率/吸尽率/再现性会更好,实际数据要分段取样试验(Step Dyeing)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8
因为在〝关键时段〞升温太快,染料大部份染料在很短时间被吸收,因此染料<br />快速的往最近可以接触的纱表面〝附着〞及〝固着〞<br />依前述的〝加捻的纱线〞就有如做完工的麻绳很紧密,染液很困难流经每一纤细单丝<br />①染缸流量大,染液可以较充分的穿透入(如麻绳状)的内部,在B-79有32%可往内部〝附着〞及〝固着〞较浅地区均染;而37%R-167往内部地区均染。<br />②染缸流量小,染液困难穿透入如麻绳状的内部,B-79有32%及37%R-167‧还是无奈选择在加捻纱的表面〝固着〞没办法有往内部地区均染。<br />比较①与②的结果<br />a.在①染缸流量大红光R-167从纱表面均染渗入加捻纱内部较B-79比例多故〝欠红〞<br />相对于②染缸流量小R-167及B-79并没法向内移染显示〝蓝光重〞。<br />b.在②染缸流量小与①染缸流量大,相对比较应该除了〝红光重〞之外我推论会有浓度〝较深〞之现像才对但您没有仔细述及。<br />修正方法:<br />a.改变你的纱篮<br />既然知道流量不一致,则改变它;改变的费用应不会很大,若需等待修改时间<br />则事先采购一只新的,再来修改也不迟;我倒建议你篮子上的筒纱支架原来<br />用不锈钢管钻孔的方式(老式的做法太复杂且成本贵) 改用三角形支柱方式,制造简单流量大又快速。<br />b.改升温速度及恒温时间:<br />看起来你升温曲线不正确,(90℃当成〝关键时段〞)你那个曲线染浅色还可?但染中深色〝关键时段〞不在那个地区,而且恒温〝渗透固着时间太短;如果你改变之后大流量纱篮重现性会很安定。至于如何决定染色曲线方法以<br />分段取样试验(分杯法)我在〝染料之染色曲线与液流染色机之间关系〞中提及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8
c.分段取样试验(分杯法):为了纱线厂需要绿色复自原稿因纱而删除紫色表示补上<br />1).分散性染料分段取样法( Step Dyeing )分杯法<br />●使用试验机:甘油式试色机或红外线试色机<br /> ●使用试布(纱): )(要用低弹性丝)没有加捻干扰试验问题<br /> ●使用染料:<br />三支染料的组合(即是想要测试的组合)<br />例如:中三原色配成近似中灰色 O-0.8% R-0.8% B-0.8%<br />●试布量:5(g)(或10g)共24片(或更多):12片做染色吸收12片做残液吸收<br /> ●浴比: 依工厂经常浴比 1<img src="images/smilies/sad.gif" smilieid="2" border="0" alt="" /> 8-25) <br /> ●泡制染液数:共计 12+1=13杯(要准备多一份)<br />●分杯法准备每一杯染液<br /> I ).一次就将13杯份准备好混在一个水桶里(当然助剂加入, PH值事先控制正确醋酸钠0.6g/l要添加..)<br /> II )液量依浴比算出数值,用天平称染液一杯完后再称下一杯共计12个杯子(最后的第13杯染液丢弃) <br />★注意:称量的过程随时搅动待称染液以防染料沉淀,而取到浓度不均液体<br />●染色曲线 25℃(室温)×15分恒温 >室温 25℃-130℃ 升温1.0 ℃/分>130℃×60分 > 降温<br />●取样时段①70℃ ②80℃ ③90℃ ④100℃ ⑤110℃ ⑥115℃ ⑦120℃ ⑧130℃<br /> ⑨130℃×20分 ⑩130℃×30分 ⑾130℃×45分 ⑿130℃×60分<br /> 注:115℃因为110-120℃第二次玻璃转换点的持殊时段,故取样较密。<br />★只要温度一到即取出缸杯同时做快速泠却>取出色样(我们称吸收色样)<br /> ★残液不可丢弃再放入新的白布来吸收余留的染料>待12杯准备完毕><br /> 放入试色机再染一次130℃×60分>取12色样(我们称残液色样)<br />1)判定:〝基本恒温时间〞及〝关键时间(时段) 〞<br /> 用吸收色样与残液色样交叉比对<br /> ●当残液色样趋于稳定而不再吸收之时,就是染料吸足不需再延长恒温,<br />〝基本恒温时间〞即可求得;(通常我们会多计5-10分钟以策安全)<br />●从吸收色样观查(或用电脑分光仪)将染料吸尽60%的时段,我们找出的时段就叫作<br />〝关键(时段) 〞 <br /> 引用 报告 评分 回复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19:59
2)规划〝关键时间(时段) 〞曲线<br /> 这个重要时段染色者有经验数据如下(我们的计算是以此做基准):<br /> 例如:升温〝关键时间(时段)〞90-120℃<br /> 基本恒温时间 40分(130℃)<br /> 降温玻璃转换点(涤纶纱不必考虑降温问题)<br /> 计算升温速度=平常正常不会染色异常的升温速度 (批注1) × 染缸流量比 (批注2)<br /> (批注1):使用大流量纱篮经常的〝关键时间(时段) 〞若是每分钟1.2℃;而且很少会出问题则<br />贵公司就以每分钟1.2℃做为所有标准不要改变(可慢但不可快)。<br /> (批注2):流量愈大〝关键时间(时段) 〞升温可以加快,反之则放慢;<br /> 流量成正比=相对流量口径的〝直径〞平方成正比 举例<br /> 大流量口径是12公分小流量是10公分因此流量比为(10×10):(12×12)=100:144<br /> 〝关键时间(时段) 〞升温速度=1.2 × (100:144)=1.2 ×0.694 = 0.833 <br />规划 升温关键时间(时段) 90-110℃→安全起见变成85-125℃ <br /> 升温关键时间(时段) 1.2℃/每分→安全起见变成 0.8℃/每分(计算为0.833)<br />曲线规划如下:(小口径)<br />20-85℃升温速度愈快愈好依染机升温能力 3-4℃/每分<br /> 86-125℃升温关键时间(时段) 0.8℃/每分<br /> 125-130℃升温时间(时段) 2-3℃/每分<br /> 130恒温时间 40+5=45分<br />130-80℃降温时段没限制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20:00
有关染料房控制湿度用空调,染料房要密封,但气味很浓重,工作环境太差‥‥<br /> 应该不致于,在欧美/日本/韩国/台湾‥‥都是如此;有泠气戴口罩应没有问题<br /> 不知你有试过?还是推想会有反弹??<br /><br />有关(电脑)微处理温控器100℃准确而130℃就不准‥‥<br /> ●千万不可相信它是对的, 我们不会100%相信温控器,只有经过自已校正才算数(才安心)一定要经人工测量校正后才可使用;你那可能是不好的(电脑)微处理温控器的现像,也许你用得很好的温控器也会.那就是使用不正确的温度探针。<br />探针有两种规格,日本的JIS及德国的DIN用错就会发生这个现像,(温控器内部也有切换扭可以修正);好的温控器100或130℃只有相同的固定差(只要调整内部参数就解决)。<br />●全厂使用一支标准温度计做为标准,我建议用最好用美国制的〝子弹形微<br />电脑温度曲线记忆器〞测量,做为修正标准。<br /> ●如果是修正参数的内部也有切换扭无法校正准确;只好温度曲线的高低增减来配合实际数值。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20:00
有关洗缸<br /> ●在所有报告中提及洗缸之事,可能写得不很清楚,意思是用这个方法鉴定你工厂目前的方法是否正确清洗完全。不管是化验室或车间。<br /> ●并非每换一次色就必须洗缸,(对不起在报告中并没有说明清楚),应该说中样 <br />缸颜色变化太快要要注意缸的干净程度,是否要洗缸完全要看下一缸颜色 <br />而定。例如下面众所皆知可以接缸的安排:<br /> 宝蓝→丈青→墨绿 浅红→鲜红→暗红 黄→橘黄→骆黄→咖啡 宝蓝→墨绿<br /> 以下则不可(暗红→红色 丈青→宝蓝 绿色→鲜绿‥‥‥) <br /> 有些色会介于要与不要洗缸的决择,那么必须靠经验的累积(及缸体的加工精致粗糙程度而定)。<br /> ●但连续染深色(如黑/丈青/大红)10-20缸则每6-10缸要洗缸一次较为妥当。<br />●洗缸的方式直升到130℃恒温20分共计约60分钟应该很少时间就完成;<br />使用洗缸剂+苛性碱+保险粉(注意保险粉的投入方法及如何保管使用才有药效)<br /><br />有关均染及分(扩)散剂用量<br /> 分散剂目的是将染料分散于染液中,浅色因染料极少量不值得花一大堆<br />分散剂;深色染料多需大量分散剂将其分散于水中,故分散剂需用量大,而<br />浅色很易发生均染的问题故放很多的均染剂,深色用多了均染剂会阻碍上<br /> 色有〝消色〞的现象。<br /> 如果浅色两者都要放少,而深色两者要放入多量的话;市面上就不需要分散剂或均染剂,分开两个助剂,只要一个名称〝分散染料染色助剂〞就好啦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20:00
有关PH<br /> 任何使用的染料供货商仅作为参考,必须亲自试验才可知。<br /> 其试验的方法:<br /> ●布或纱5-10(g) (缸杯要确定完全清洁不会污染试验结果)<br /> ●染料(或一组染料) x%*备注<br /> ●浴比照正常方式<br /> ●使用分杯法准备染料;(但酸碱PH值先不要调整) 共5杯。<br />(准备方式请参考〝染料之染色曲线与液流染色机之间关系分段取样试验)<br /> ●调整PH从4.0 4.5 5.0 5.5 6.0共5缸(记得先要放入醋酸钠做缓冲溶液)<br /> 注意①酸要仔细小心慢慢放入(很花时间调整)所有PH值精度±0.1<br />②染后要记录染后PH值<br />●5杯同时放入一台试色机 染色→后处理→烘干<br /> 判断:5片结果在那一个区域最安定就是我们要的PH值<br />*备注:通常都不会单色做试验以一组配色的方式才能明显看出来;(丈青/黑色是例外)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20:01
高强度纱再现性 <br /> ●高强度(捻)纱与染超细纤维布或高密度组织(组织防水布)或垃链布带,都有<br /> 相类似的问题,(纱与垃链另有泵浦(Pump)流量及扬程的影响因素),上述的高捻度纱‥高密度组织布或拉链布带‥的染色〝升温速度〞会影响再现性,先前很抱歉只提及太快会色花,并没有强调这个问题,主要纱线很少染高捻(组织很密)的产品。<br /> ●纱或布很密升温太快的话染料就往表面亲和,纱内部没有染透,则仅在表面大量染着,虽然有高温均染但效用有限。因此很困难控制再现性。<br /> ●大家可以在化验室染可以证实,将试布或纱选择较敏感色,用分杯法调好两杯分别一杯以0.8℃/min另一杯2℃/min升温*备注上去(其它染色条件相同)染之后发现。<br />*备注:这两个升温速度都是与现实染色不同,但为了凸显升温速度的影响,故意彰显问题点;<br /> 现埸约1.0-1.5℃/min而己,;如果用1.0℃/min及1.5℃/min的话,肉眼较不显着。 <br />●0.8℃/min色较浅,纱湶拆出解捻没有白点花纱现象。<br />2℃/min色较深湶拆出解捻有白点花纱现象(未拆出解捻色纱外观看起来仍然是均匀的。<br /> ●在上述2℃/min色较深乍看来似乎佳,可省染料,染色速度又快一举两得;其实不然,化验室很困难做出吻合车间的配方(再现性不佳)既使是相同的升温速度,化验室究竟如何才可以渗透到纱的内部深层,是困难控制的,试色机以目前的转速与旋转半径,很困难正巧可以穿透到大货相同的内部深度,光是一组染料需花大量时间才能找到适合的参数,况且染料组合太多,参数未必相同为此化验室必会忙得将所有工作会停顿下来;如果再加上车间每一台流量及扬程不同更难配合。<br />因此若用低升温速度,让染料不要急着抢表面的染色间隙,在那条伴下染<br />料可以从容穿透到纱的内部而上色;车间也是相同而不致于表面染着,穿透到纱的深层上色;如此这般化验室的配方,在不同试色机颜色会一致,而送到车间染出来也可一致。车间不同的流量及扬程的因素可以降低,<br />化验室与车间重现性则变得极佳;车间的内部重现性则变得极佳。
作者:
风雷507
时间:
2007-10-21 20:01
后记<br /> ●目前你的一般低弹性丝染色没多大的问题,应该为你高兴,因为你的问题不<br /> 多,看起来只要解决升温速度上的问题大体上就完成了。换言之做出你的<br /> 〝分段取样试验〞就豁然开朗矣!<br /> ●其它如:温度/PH/分散或均染剂‥‥等很快的解决;当然纱篮的问题是<br /> 机构上的问题只要花钱就OK<br /> ●如果以上的方法仍不行,你要注意强捻纱在捻纱的时候有油剂的加入,油剂<br /> 会影响染料渗入纱内部,如果试验结果仍然解捻有白点现像,则考虑精练流程,精练效果好坏仍要测试是否完善(以一滴渗透法可以快速看出好坏)<br /> 請參考〝関於檢測助劑滲透性的具體標準〞<br />●另外纱线在化验室染色之前以80-100℃浸泡做预湿动作,染料才能很好的<br /> 渗透功能,同时纱样放入染杯后能够用手用力摇荡也有很好的渗透功效。<br />●這篇論述由於本人對文詞表達不順暢,生澀難懂敬希見諒!必然很多地方<br /> 不清楚請惠予指出是盼。
欢迎光临 纺织品论坛 (https://bbs.tex.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