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论坛

标题: 中国供应商如何夺回那些失去的利润?【转】感觉写的特好! [打印本页]

作者: dwtqejep    时间: 2015-2-20 10:51
标题: 中国供应商如何夺回那些失去的利润?【转】感觉写的特好!

    一套dining set,餐厅桌椅套装,在美国的零售价,可能是1299美元。
    而中国供应商出口报价和成交的FOB价格可能是300美元;其他内陆运费、到美国的海运费、美国当地的一些杂费等,约120美元;美国零售商门店的销售价,利润可能占40%,也就是520美元。这样一来,1299-300-120-520=350美元。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359美元的中间利润去了哪里??
    很可能 ,就去了美国进口商的腰包,或者在港台新加坡那些代理那里。那为什么,这部分利润,不能被中国供应商拥有?而是中间再转一手或者几手?难道老美是傻子么?不跟中国的工厂直接做生意,非要中间再转几手?
    深度分析,其实可以简单总结三方面的原因:
1)信任
    一个美国零售商,往往更信任他的同胞,更信任相对发达的新加坡和港台地区的贸易公司。他当然可以直接向中国大陆的工厂采购,但是需要旷日持久地去跟进这些事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要招聘各类员工负责跟单、负责单证、负责琐碎的沟通和确认细节等等,还要负责验货,要为产品的品质承担风险,还要找代理负责各种出运手续,要联系美国当地的货代,要有专门的同事负责进口适宜等等。极度麻烦,而且非常昂贵。
    我们不能以中国的思维去思考美国的公司,美国人工很贵,这些事情在中国可能很便宜,请两三个员工就可以搞定,但是在美国,你可能要请上五六个人,以美国的用工成本和各种福利,这部分薪酬就是一个极高的数字!
    而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往往各个环节和体系,都已经非常完善,所以最合适的,就是服务外包,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让合适的公司,做合适的事情。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效率。
    所以美国零售商,往往喜欢下单给美国进口商。是因为信任,也是为了避免麻烦。一旦产品在美国出问题,就可以找那个进口商负责。他是美国人,是美国公司,不怕他跑了,不怕他不认账,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新加坡和我国港台地区,毕竟在过去垄断了亚洲贸易多年,非常专业,各方面也容易和欧美零售商对接。思维理念和工作手法,都很接近。容易打交道,且效率高。就这样,“信任、专业、便捷,还有风险控制”,造就了美国零售商的采购偏好。
2)思维和销售方式的不同
    我们国内大部分贸易公司和工厂的业务员,常常会问客人,“你要什么?你有什么要求?你有样品么?你要我们怎么做?你的目标价是什么?”
    但是欧美和我国港台的业务员就不同,他们跟美国零售商联系,是告诉buyer,“我们有什么,我们今年的主推是什么,我们今年的设计和色系是什么,我们可以给你供应什么,我们非常了解也能够满足你的市场需要和法律法规要求的相关测试,我们的同类产品在美国大约卖什么价位,如果跟我们合作,我们大约能让你维持多少的利润”。
    看出差异了吧?如果还不是太明白,我再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多年来,我一直在美国零售商的office工作,部分时间在香港,部分时间在美国总部,跟各类供应商打交道,很容易理解这种差异。有一次,我上司跟我说,C,你现在可以考虑今年冬季的采购了,圣诞前我们做一次促销,你做一个presentation给我,我们home decor这个team要做哪些项目,来配合indoor furniture的销售。
    然后呢,我会去找国内的工厂和贸易公司。我会问,“你们做过美国市场么?有没有直接跟零售商合作?”我这么问是有两个目的的。第一,我要知道,他们了解美国的测试和法规,知道美国客人的taste;第二,如果能直接跟零售商做生意,说明他已经做到可以取代importer的角色,能跟美国和港台新加坡的贸易商有同样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如果两个答案都是yes,那好,我会告诉这个供应商,“请你推荐一些适合我们今年圣诞前促销的home decor类的产品,还配合我们的indoor furniture series”。当然,我也会提供相关的设计、色系、颜色搭配,以及pantone色号等等。
    但是很可惜,国内99%的供应商,一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们不知道怎么推荐。大部分人接到这样的询盘,一般就会问,“你要什么?你看一下我们的网站,或者给我你要找的产品图片,以及数量,我们给你报价”。这只是最最低端的外贸模式,上世纪90年代可以成功,因为没什么竞争,因为制度没放开,可以大肆赚钱,不需要动什么脑子。但是到今天,已经落后海外很多了。
    说白了,在做外贸业务,这是最最底层思维阶段和工作方式。如果客人要什么,你做什么,这是最基础、最没有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如果我什么都有,我有产品,我有图片,我有数量,我有样品,那说明这个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也一定是长期采购或者采购过的产品,我又凭什么下单给你呢?我一定货比三家,找到价格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哪怕你价格更低一些,如果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我往往还是会优先考虑老供应商,你依然没什么机会。
    我再说说香港贸易商是怎么做的。
    同样的询盘,一个香港公司回答我,“你给我一周时间,我做好collection给你”。我回答,“行,我给你两周”。但这个,已经是deadline了。
    香港公司就会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知道采购什么款式、什么花型、什么颜色的地毯;什么款式、什么面料、什么尺寸的桌布;采购哪种style的烛台;用哪种款式的玻璃瓶;用哪种颜色、款式、色系的餐具和陶瓷餐具;然后配合不同花型的沙发靠垫;还有墙上的相框;还有地上的柳编篮;还有墙角的花瓶;还有角落的圣诞树;还有一些架子上的装饰品等等,一周内给了我400多个报价。然后再整理一份presentation给我,就是图片整合这所有的产品,然后设计师做出的效果图。
    我这边收到后,会跟buying team的同事,设计师,PD manager,merchandiser,planner,analyst等等,一起开会,讨论哪些地方要改,哪些产品可以,哪些设计和颜色要改进,哪些搭配不合适等,然后筛选,大概多少产品可以列入考虑范围,也许是150个item。然后呢,香港供应商还有更厉害的,马上在内地sourcing,然后打样,然后把所有的样品发到美国。然后我们的设计师会布置一个展厅,把所有的产品根据效果图,按照一比一摆成完全一样的感觉,就好比一个模拟的超市,然后我们再看,再研究,再讨论,看看哪些地方还要改进,还要修改。
    等到第二次打样完成后,才到了跟香港供应商谈价格的时候。这150个item,我们研究研究,哪些貌似贵了点,你要降价;哪些价格没法接受,差距太远,你想办法改动,或者改材料,或者换供应商,你去搞定,这是你要解决的。
    因为我们做的,是一揽子计划,定下来了,那ok,这个promotional的项目,会分给三到四家进口商做。可能这个香港公司,是其中的一个,大约他们能分到1700万-2000万美元的订单。然后其它三家美国和台湾的供应商,再分剩下的2000万美元订单。这种操作,是大部分国内供应商没法想象的。但利润,就在这里!!!
    看到这里相信你的心已经在滴血、疼痛,却又自愧不如,感到无法企及。但最最重要的,还在后面。
3)灰色收入
    一个毛绒玩具,扬州的工厂报价3.5美元,美国门店的零售价19.99美元,差价很大。扬州的工厂,可能赚0.5-0.6美元;香港或者美国的贸易商,可能赚5-6美元,是工厂的10倍;然后美国零售商,可能也有5-6美元利润,其它的,除了杂费、运费、税费和各种开支外,还有一个没法忽视的地方,就是“可能存在”的灰色收入。
    举个例子,一个美国零售商的buyer,普通的那种,不算很强的、或者资历很深的,可能年收入是5-6万美元,加上业绩的bonus,一般也就12万美元左右。扣掉税,可能也没有太多,也许人民币50万不到点。这个收入,其实并不算高,国内很多外贸业务员,业绩好的,提成加起来都不止这些了,高管和老板就更加远远不止。
    那就这50万人民币不到的年薪,他如何支付每天的各种开支?如何在美国过得舒适?如何休长假能在马尔代夫旅行3-4个月,每天8000人民币的酒店,3000多块的餐费?如何能在南欧度假,享受摩纳哥蒙地卡罗的阳光沙滩美女?
    显然,他的收入和支出是严重不符的。那如何支撑这种消费?就是我说的,“可能存在的”灰色收入。为什么说可能存在?因为如果真实存在,说明证据确凿,已经在牢里呆着了,不是么?
    坦白说,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其实贫富差距比我们想象中要小。除了那些做IT的,硅谷的高薪人士,以及那些华尔街玩金融的投行等,大部分贸易行业,都不会有很高的薪酬的,一般也就4-6万美元而已,怎么支付部分buyer的奢侈生活呢?大家心知肚明,我也不多说了。
    但即便要拿暗佣,要拿灰色收入,美国的buyer,是不会下单到中国工厂,然后从工厂老板那里私底下拿钱的,因为他不放心。有把柄在你手里,他改天如果转单,你捅出来怎么办?他如果因为质量问题要索赔,你可以不赔,然后拿暗佣的事情要挟他,他就很被动。所以他可能就选择下单美国进口商,然后呢,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私底下再聊聊,谈一些事情,喝喝酒,明白我的意思吧?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一个很简单的订单,一个订单就一款单一产品,明明工厂的报价非常好,产品也相当不错,非要让美国进口商中间再过一手,香港贸易公司又赚一笔?
    不是什么大家说的国际惯例,而是因为明明存在,但是大家讳莫如深的桌底交易。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了?咱再追多少年,似乎都没什么指望啊。说实话,确实很难,国际分工摆在那里,但也不代表完全没有机会。作为新一代的外贸人士,要跟港台和欧美贸易商全球竞争,才是出路!我们要朝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变:
    1)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国际化,要了解整个供应链,了解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产品和价格这些低端的部分。比如苹果公司,它自己没有工厂,但是它掌握了最高的利润,它把所有的生产服务都外包,它只专注于最最核心的利润环节,就是设计和研发,还有采购。其它部分,都可以外包出去。
    2)提升国内外贸企业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因为单纯询询价、报报价、有事没事催一下,是没什么价值的。就做这么机械化的工作,你好意思拿老板的薪水么?对得起公司么?要懂谈判,要懂市场,要了解海外,要有见识,要走出去,要多跟不同客人打交道,要跟比自己强的人多学习。一个从未去过美国的人,你让他去负责北美市场的开发和战略,不是笑话么?但事实上,很多公司,正每天上演这类笑话。
    3)测试和法律法规,这是大部分中国供应商的软肋。大部分业务员都会问客人,“你要做什么测试啊?你有什么测试要求啊?你要什么报告啊?”而不是直接了当告诉客人,“我们有做UL,有通过Prop 65测试,有通过Phthalates的测试,美国市场没有任何问题,你可以放心采购。”不是说完全没人能做到,只是比较少,很少。
    4)眼光和布局全球化。就像马云说的,大企业要有小作为,小企业要有大梦想。其实这说白了就是两个概念,大公司,要注意细节;小公司,要有未来的战略规划。因为过去外贸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这条路也离尽头不远。未来的中国外贸行业,一定是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发展路线。多元化也好,专业化也要,一定要有附加值和差异化,一定要能够在全球供应商在同一起跑线竞争,我们才有发展和出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是外贸行业的不二法则。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
    没有最出色,只有更出色。
|||
长了点,但是写的很好。
|||
感觉写的特别好。(太长没看)
|||

Johnson & Johns 发表于 2014-5-27 12:1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感觉写的特别好。(太长没看)

我就知道、、确实长
|||
好长。  
|||
自己中枪了!还在最低端!
|||
本帖最后由 小红花 于 2014-5-27 16:19 编辑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这句话的牛b鼓掌 要是能夺回中间的这些利润 大家都有好处
|||

Leal-ch 发表于 2014-5-27 16:1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己中枪了!还在最低端!

意识到这点就很好了。
|||

小红花 发表于 2014-5-27 16:1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这句话的牛b鼓掌 要是能夺回中间的这些利润 大家都有好处

就是如此
|||

小屁孩1 发表于 2014-5-27 13:1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就知道、、确实长

没我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欢迎光临 纺织品论坛 (https://bbs.tex.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