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论坛

标题: 中国棉纺业2005年五大关键词 [打印本页]

作者: 纺织一兵    时间: 2005-1-9 00:15
标题: 中国棉纺业2005年五大关键词
宏观调控 <br /><br />12月5日闭幕的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第一项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br /><br />可以认为,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做此安排,已经宣告所谓后配额时代以来喧嚣一时的纺织业快速发展,基本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r /><br />2004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大获全胜,显示新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为娴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运行状态稳,而且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白地说,宏观调控的精髓是通过市场作用,淘汰一大批小的、落后的弱势企业,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从而低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水平。 <br /><br />棉纺业应该清醒认识到宏观调控对企业的深远影响,这是决定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倒性因素。 <br /><br />配额 <br /><br />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全球纺织品贸易将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一体化,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 <br /><br />其实,与中国加入WTO一样,取消配额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应该也是渐进的,期望出口“井喷”式增长应该是不现实的。中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行业自律差,残酷的竞争基本只出现在国内,所以,取消配额对棉纺业的影响只能是长期看好、近期看空。 <br /><br />长期看好并非是带来单纯的量增,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企业和行业在竞争中取得有质量的发展;近期看空则是会出现量升价跌的局面,对企业而言即是销售有所增长、效益有所下降。 <br /><br />关税 <br /><br />12月12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我国政府在认真听取了有关行业组织、纺织服装企业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2005年一体化后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 <br /><br />加征出口关税是中国政府的英明之举,对于缺乏自律的中国纺织行业,这一措施实在是对症下药,既一盆冷水泼向那些打算取消配额后一哄而上的低水平企业,又保护了真正有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同时还封住了那些持“中国威胁论”的洋大人的嘴。根本地说,与其被老外势在必行地提高进口关税,不如通过主动加征出口关税,顺便赚出数额可观的“纺织发展基金”。 <br /><br />棉纺业应该明白,加征出口关税对于行业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 <br /><br />企业模式 <br /><br />中国棉纺业有三种类型的企业,第一类是“管理型”,以安徽华茂、无锡一棉为代表;第二类是“规模型”,以山东魏桥、江苏华芳为代表;第三类是“点心型”,以浙江色纺企业为代表。 <br /><br />管理型企业经历长时间的管理、技术、装备和人才等方面的积淀,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摆脱产能不断扩大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取得发展空间。管理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始终要向管理和技术极限挑战。 <br /><br />规模型企业需要有海量资金,有了这个前提,经营这样的企业要比管理型企业容易很多,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br /><br />点心型企业的概念,应该说不太准确。对于综合实力一般的企业,如果在企业运营的某一方面取得人所不及的优势,同样可以在行业中找到立足之地,成为特长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关键是分析自身特点,发现通过努力可以形成特长的核心能力,然后,调动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全力以赴努力脱颖而出。 <br /><br />棉花行情 <br /><br />2003/04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价格暴涨暴跌,从2003年9月13500元/吨,涨至12月19000元/吨,随后一路下滑至2004年9月13000元/吨。新棉上市延续了下跌行情,12月22日,国内棉价11200元/吨。 <br /><br />棉价不稳严重拖累了棉纺织企业。市场混乱和政府调控不力是导致棉价暴涨暴跌的两大祸首。老外迟疑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十分有道理的。由于与粮食不同,棉花是经济作物,政府对棉花市场的调控更多依赖市场本身。不过,今年9月的收储应该被认为是愚蠢的,给棉纺织企业带来的是伤害,20万吨的计划在11万吨叫停是知错就改的表现。 <br /><br />棉纺企业对棉花市场的巨变常常表现出无奈。但事实上,暴涨暴跌很大程度上是棉纺企业自酿的苦果。众所周知,基本稳定的棉花市场对棉农、棉业、棉纺业、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只有游资希望天下大乱,剧烈波动的行情才会为游资带来机会。游资于是通过市场手段掀起局部的价格风暴,但无论行业经验和资本实力,游资远不是整个棉业和棉纺业的对手,前者之所以最终得逞,实际上是后者的推波助澜。一些棉纺企业甚至抛开主业,寄望在棉花经营上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实在是整个棉纺业的悲哀。 <br /><br />类比棉市与股市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棉市中的游资成为股市中的上市公司角色,获取了大量收益,而棉纺业不幸扮演了散户,蒙受着损失。棉市中的大户居然被小户所左右,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这样的局面何时才能走到尽头,呼吁棉纺业反思并痛改! <br /><br />2005年的棉花行情具有不确定性,但现在看来市场的利空判断似乎超过利多,总的说来,下跌幅度不会太大,上涨可能性也较小,棉价企稳,2月底应该可以下最终结论。<br />-----------------------------------




欢迎光临 纺织品论坛 (https://bbs.tex.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