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论坛
标题:
河北纺织行业要在逆境中寻找新机遇
[打印本页]
作者:
wufangbu
时间:
2008-9-14 23:49
标题:
河北纺织行业要在逆境中寻找新机遇
中纺网消息:河北作为纺织大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今年以来,出口下滑、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涨价等一系列压力,压得整个纺织行业喘不过气来。我省纺织行业产品产量、产值增幅放缓,产销形势严峻,持续的零利润及亏损造成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境地。
在整个纺织业相对低迷之时,我省一些企业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率,在逆境中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使这些企业得以摆脱困境?
做足节能降耗文章,改变粗放的增长方式
“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纺织企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导致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能力不强。”省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耿蜀平介绍说,目前,国内纺织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企业粗放经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也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能耗如何降下来?记者采访发现,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不少企业的理性选择。
今年以来,我省一些大型纺织企业加快对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改变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运行费用。在石家庄常山恒新公司,同等价值产品的棉花耗用量降低了近50%,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宁纺集团投资80万元新上淡碱回收设备,将淡碱废液浓缩回收利用,既节省了原料费用,又降低了印染废水的碱度和处理成本。
“再用旧设备、旧技术,企业消耗的能源、资源、人工成本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耿蜀平说,我省纺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与发达省市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生产能力中20年以前的技术装备仍占很大比重。“眼下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我省纺织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产品附加值也显著增加。邯郸第二棉纺厂自从引进细纱机节能控制系统后,降低了纱线断头率,减少了许多突发纱疵,提高了产品质量 同时,细纱断头的减少也为值车工扩大看台、减少万锭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使企业年销售总值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启动“精算”机制,加大从原材料到人工的核算力度,我省纺织企业正在向每一个环节“抠”利润。石家庄常山股份棉一分公司在生产销售上使用倒推法,从库存品种抓起,建立库存产品预警制度,规定凡预警产品必须找替代产品,不能增加新的库存。调整创新赢得市场
受种种不利因素的连续冲击,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已经箭在弦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省内棉纺织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处于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坯布,属于基本原材料,产品附加值很低。
“从根本上来看,我省纺织企业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缺乏市场竞争力。”耿蜀平介绍说,河北是纺织大省,但大部分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已不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危机中,我省一些纺织企业新产品研发、生产开始加速度。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纺织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47.14%。
如今,依棉集团研制的天丝纱、天丝面料等新产品在市场上十分抢手,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增长点。邢台宁纺集团实现了每月开发100个差异化新品种的目标,目前新产品产量占比40%,效益占比80%以上,新品种盈利是普通品种的5至10倍。
“今年我们的重中之重就是想方设法改进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宁纺集团副总经理徐建林说,不加快调整,企业生存压力会更大。
和宁纺一样,我省其他一些纺织企业正在通过“调整”加快“转身”。明石染厂采取“大路品种功能化、休闲面料多样化”的策略,彻底抛弃低端产品,走高端市场路线。今年他们投入800万元更新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功能化产品达到了总产量的50%,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际上,‘寒冬’来临之前,一些规模纺织企业早已有了忧患意识,产业升级也已开始。”耿蜀平说,目前,石家庄、邯郸的部分大型纺织企业纷纷采取了“退市进郊”战略,借搬迁之际,以土地换资金,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重新规划整合提升,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优化升级项目正在分四期实施,总投资58亿元。项目总体完成后,装备水平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年产各种高档纱线9.5万吨,高档服装面料1.5亿米。由“贴牌”到打造自主品牌
“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们真正的差距在品牌,这是制约纺织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耿蜀平表示,如果出口企业能有自己的品牌,利润将大幅增长,能够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原材料、能源等成本的上涨。
据了解,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还是我省大部分纺织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模式。我省纺织品服装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国内知名品牌极少,更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缺乏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市场议价能力。而贴牌加工出口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只能获得利润的10%,品牌商则占据利润的50%。
“要想真正度过‘寒冬’,迎接纺织业的‘春天’,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打造自主品牌”,这已成为一些纺织企业的共识。宁纺集团依托自身强大的面料开发生产能力、雄厚的服装加工实力和“灵音”牌灯芯绒的中国名牌效应,推出了面向国内消费市场的自有服装品牌“灵音鸟”休闲服装,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宏润新型面料公司与北京雪莲服装集团、香港南洋集团等强强联合,共同投资兴建年产1000万件高档针织绒衫项目,实现了我省纺织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
吉藁化纤公司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竹”品牌纤维,并以其为核心,在不同领域广泛开发相关产品并大力推广,得到世界纺织行业的关注,带动企业效益不断增长。
“但是,和全国相比,我省纺织业的知名品牌仍然太少。”耿蜀平说,山东省纺织行业一年的中国名牌数量就达20多个,目前累计拥有近200个中国名牌,而我省仅有10来个中国名牌。我省纺织行业只有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研发投入,变单一价格优势为多元优势,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突破困局,迎来转机。
欢迎光临 纺织品论坛 (https://bbs.tex.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