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鱼 发表于 2004-7-29 12:57

异地求职留心“陷阱”

上海求职的四川女大学生李倩把自己比作大观园里寄人篱下的“林妹妹”,在户口、语言、人际关系等方面就比本地毕业生“稍逊一筹”,想在偌大的上海职场中挖到“第一桶金”,就不能不“处处留神、步步小心”。 <br /><br />  应聘公司验明正身 <br /><br />  在专为外地来沪求职大学生提供住宿的浦东徐虎“学生圆梦之家”,干净明亮的房间里刘卓正与室友聊天,商量着如何找工作的事。刘卓毕业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系,来上海三个多月,已经记不得找工作中上了几次当。“久病成医”,对于应聘小刘有话要说:“要特别警惕皮包公司。往往你还没有递简历,他们就自己找上门来,而且不只一次地纠缠。” <br /><br />  很多外来求职大学生为了节省经费和提高成功率,常常通过人才招聘报纸获取信息,然后直接致电心仪的公司。但报纸上密密麻麻的招聘广告,是不是真的都确有其事呢?对此求职者要多长个心眼,一般可以通过到公司所在地区的工商局网站察看信息,核对它是否已被注销、领导人员名字、公司地点等信息加以确认。 <br /><br />  对一些所谓的“刚刚成立的新公司,工商局网站还没来得及更新上传”,大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法”辨别真假。切记不可急于求成,稀里糊涂就与某些“皮包公司”匆匆签下合同。刘卓还给出了一个识别“伪劣假冒”企业的简单方法,“上网查一查,有没有这家单位的相关资料,如果没有,那它的可信度就要先打上问号了。” <br /><br />  合同细节隐含“猫腻” <br /><br />  刘卓的室友吕志刚也说起了职场上“江湖险恶”。小吕前两天正焦灼地等待着来沪后的第一份Offer,谁料由于粗心大意,一眨眼就从别人眼中的“幸运儿”变成了“滞留货”。 <br /><br />  小吕6月28号抵沪后,不到三天就与一家新成立的建筑器材公司谈妥,签订了劳动合同。公司说聘用人员名单须上报总部,让小吕等候几天再来上班,并以需要公证为由拿走了小吕手中的合同。正当小吕暗自庆幸自己早早把工作“落实”、少了到人才市场的奔波之苦时,公司来电说总部安排他去贵阳分公司工作。小吕这才想起洽谈和合同中都没有涉及工作地点的问题,这时已追悔莫及。 <br /><br />  某些小公司正是利用了外来人员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刻意遮掩工作地点等细节问题,等求职者发现其中的“猫腻”,再跳出泥潭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千里迢迢从外地跑来上海找“饭碗”,辛辛苦苦找了许久结果还是被“发配”外地分公司。小吕对“合同陷阱”耿耿于怀,他说,以后一定要“一问二看三确认”,不再盲目受骗上当了。

候鸟 发表于 2004-11-11 11:54

小心被骗财骗名,又骗人

lsyh7976 发表于 2004-11-12 13:56

在上海不一定能发展很好,用心的话那里都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异地求职留心“陷阱”